一座幸福之城,须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。
近年来,贵州省坚持以民为本,全力办好暖心民生实事,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、增进民生福祉、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工程来抓,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,提升城市品质,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截至目前,全省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20万套(户),500多万群众“出棚进楼”,圆了安居梦。
“出棚进楼”终圆梦
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,说起位于冠山街道老场坝的腾龙小区,当地居民无不流露出向往的神情。
走进小区,眼前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,脚下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。视野开阔的休闲主广场,绿化小公园、休闲廊架等景观一应俱全,俨然一副现代化高品质住宅形象。几年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:房屋密集、年久失修,道路拥堵狭窄,环境脏乱差……
从老旧棚户区到新式住宅楼,在附近住了30年的吕志学亲眼见证了这副宜居画卷的勾勒过程。
2017年,冠山街道老场坝片区被列入龙里县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。“我们把老场坝片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,累计投入约9.5亿元用于拆迁安置。”龙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扶明军表示。项目历时5年,规划建设了1个集中安置小区、8幢住宅楼,住宅建筑面积达98926.14平方米,可容纳约4000人,并在2022年正式竣工交付使用。
今年61岁的吕志学是龙里县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受益者,和老伴在去年7月搬进了腾龙壹号小区C7号楼。“房子是10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,宽敞明亮又温暖。”吕志学一脸欣喜。
棚改,改掉的是陈旧的设施,开启的是崭新的生活。住进新房的吕志学再也不会因为腿脚不好,惧怕上下楼梯,整日闷坐在屋内。有了电梯后,他经常隔三差五地带着老伴下楼到小区里遛弯,老街坊们谈论起来搬家,最常说的就是“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。”吕志学脸上展露的喜悦之情,也是所有棚户区居民的真实写照。
曾经,搬出棚户区,搬进新楼房是他们不敢奢望的梦想。如今,随着一个个棚改项目建成交付,老百姓的安居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。
民生工程暖民心
五年来,贵州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1.24亿元、发行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294.25亿元。棚户区改造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,数据背后折射出为民惠民初心,以及全省各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不懈努力。
原先住在贵阳市乌当区猪场地块棚户区的居民何荣智,对政府强力推进棚改工作感受颇深。位于乌当区航天路的猪场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,于2019年纳入国家棚改计划。次年,项目就开始施工。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92932平方米,可安置2178户居民。2022年,13栋新建高层住宅已竣工,其中就包含何荣智选定的户型。“没想到项目进展这么顺利,感觉很快就能交房了。”何荣智畅想着入住后的场景。
民之所向,政之所为。“我们深切理解百姓急切住上新房的强烈愿望。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建设,我们坚持市场运作,积极指导包装策划项目,多渠道筹集近5亿元建设资金。”乌当区城市更新中心主任伍岳表示。
此外,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还采取加大购房安置力度、优化改造方式等举措确保棚户居民有房住、住好房,以项目为单位制定进度计划清单,确保棚改项目顺利推进。
目前,乌当区猪场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剩余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。
宜居乐业新生活
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,一张张笑脸难掩幸福……
和众多棚户区居民一样,享受到棚改政策红利的陈贵林搬到龙里县腾龙小区后,不仅住上了盼望已久的新房子,也在新家附近开了一家窗帘店,开启了一家人的新生活。
项目落地之处,颇有商业头脑的陈贵林开始筹划着创业。“棚改后,我和妻子有个安置门面,主要是做窗帘生意。我负责安装窗帘,妻子负责裁制窗帘。窗帘店的生意进入旺季,忙的时候,俩人连饭都顾不上吃。”陈贵林介绍,借着棚改政策,一家人住上新楼房,顺势开的这家小店,也让家里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。
棚改项目不仅社会效益显著,还实现了民生及社会事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赢,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、拉动了内需,还促进了钢材、混凝土、五金、装修、餐饮、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,为像陈贵林这样的居民增加了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,拓宽了居民增收渠道。
棚改为民惠民。近五年来,贵州累计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55.62万套(户)、建成74.81万套(户)、征拆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,众多50户以上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完成改造,告别了过去的“老破旧”。今年,全省将聚集风险项目,强力攻坚存量棚户区改造,加快棚改购房安置,切实改善居民住房条件。